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1月7日,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这是开幕式。新华社黄宗智供图 本次峰会主题为“构建开放合作、安全包容的数字未来”,恰逢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10周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10年的旅程始于2014年乌镇水阁廊桥的一次思想碰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全球互联网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2015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系统制定了“四项原则”“五点”,为全球互联网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世界互联网理事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乌镇峰会成为各方凝聚共识的桥梁,平台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世界互联网理事会副主席弗朗西斯·加利将乌镇峰会比作各种讨论和观点碰撞的“孵化器”。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可以将想法转化为实践,将协议转化为行动。峰会期间宣布了峰会的重点活动之一:“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今年发布的12个案例,通过生动的实践讲述了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精彩故事。在网络安全领域,卡巴斯基实验室的国际网络能力发展计划展现了国际合作的深度。手术。卡巴斯基亚太区政府事务与公共政策总监李恒表示,该计划旨在通过源代码审查、威胁建模等全流程培训,帮助发展中国家构建强大的数字安全防线。他说,这对目前尼日利亚、纳米比亚和土耳其等国家的 7 亿人来说是有用的。其中,土耳其博阿齐格大学的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正在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生力军。 11月7日,2025世界国际会议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以下是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新华社黄宗智供图 文明互鉴也正在孕育网络空间新活力。南京大宝源寺遗址博物馆发起的“不可磨灭的遗产”创作者大赛中,来自19个国家的年轻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科学来恢复失踪的珐琅塔。 “当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相遇,当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实现共同目标时,我们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还可以为未来创造记忆。”博物馆馆长王文曦说。与会人士认为,这一理念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解决了全球26亿仍处于“失电状态”的人们的现实困境,回应了国际社会正义与合作的呼声。规范网络空间秩序的深切期望。乌干达的数字化转型是这一理念实现的生动注脚。在峰会期间举办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研讨会上,乌干达信息和通信技术部部长克里斯·巴约蒙西表示,通过进一步推进“数字乌干达”战略,乌干达已建成光纤骨干网1万多公里,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7%。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来源于国内投入,也得益于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但仍然存在挑战。 “是的,新的数字鸿沟不断出现,新的数字弱势群体也在出现。”中国交通运输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霖表示,人工智能和跨境数据流动方面迫切需要全球协作治理,发展伦理道德。“我们将把‘数字鸿沟’转变为‘数字门户’,让世界各国能够实现全球基础设施建设。” “克里斯·巴里奥蒙西 (Chris Barriomonsi),构建共享社区理念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网络空间的命运相信,只要各国摒弃零和思维,坚持共商、共建、交流的原则,就能弥合数字鸿沟,使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离开乌镇走向世界。与会代表认为,十年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已从中国倡议演变为国际共识,并成为世界各国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于乌镇的探索将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的全球网络空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