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羲和”卫星,对太阳爆发震中区域的各种物理过程进行了区域综合光谱分析。他们成功地解析了几个物理过程的特征,例如太阳暗条纹的上升和下降、爆炸过程中耀斑区色球层的压缩和蒸发,以及每个过程混合物的时间序列的光谱特性。这为根据恒星全球Hα光谱(氢原子经历电子跃迁时产生的红色发射光谱线)数据解析恒星大气活动爆发源区的相关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世界天体物理学报。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作为一颗“脾气暴躁”的恒星,经常引发强烈的能量释放现象,如太阳耀斑、太阳丝爆炸、日冕物质抛射等。论文通讯作者、日本国家天文台项目研究员侯义军表示,类似的恒星大气爆炸也存在于太阳系外的恒星和行星系统中。 “然而,由于缺乏对单个恒星和磁场的连续长期监测以及空间分辨率的多波段观测,人们对它们的起源和发展知之甚少。羲和号的全太阳Hα光谱观测为对太阳和恒星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机会,揭示了大气恒星爆发活动源区的奥秘。”侯宜军说。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分析了202年在塞河观测到的五种太阳爆发现象4、侯宜军告诉记者:“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根据西河的Hα成像观测和光谱反演速度场结果,对太阳爆发源区进行了综合光谱分析,明确了太阳爆发各种物理过程对应的特征时间序列光谱。”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紫山天文台与日本国立天文台联合培养博士生刘晓峰介绍,研究团队发现,在耀斑区域,空间积分Hα光谱表现出中心辐射增强连续、谱线展宽和红翼不对称,与色球压缩过程相对应。另一方面,太阳阴影在不同区域的条纹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空间积分的Hα光谱表现出从蓝色偏振加速吸收到蓝色偏振减速吸收和红移吸收的变化特性,完美记录了暗纹冷等离子体的加速上升、减速和下降。 “‘羲和’提供了太阳爆炸源区低层大气等离子体动态过程的丰富信息。这项研究探讨了‘羲和’在太阳与恒星对比研究领域的科学价值。”论文作者、南京大学教授李川说。
(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