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从47.2万人增加到57.5万人,新增聘用博士后18万人,较“十三五”增长64%。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占比43.3%rch 和发展项目的年龄均在 45 岁以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是由45岁以下的年轻人完成的。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地位提升的系统性上升趋势。然而,仍然存在需要克服的潜在缺点和限制。比如,发展机制和评价体系不科学,成长路径受限、资源配置不足,民生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让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水”源源不断?打破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之间的结构性障碍。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公开和责任清单”等制度创新,分解突破青年科技人员发展中的资历、年龄、业绩壁垒,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当敢为人先、勇攀高峰、打硬仗。通过安装专用卡车,探索精准扶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方案。与一次性资助制度相结合,可以打破传统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僵化。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重建评价体系,坚决放弃“唯文章、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研指标竞争。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官方科技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提高科技水平国家实验室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平台等高价值结果数据库,以了解行业痛点并 24/7 连接变革性结果。创建一个共享的概念验证和试点平台,以招募跨地区的年轻科技人才,降低早期项目失败的风险。通过专利定价和参股,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将“知识”转化为资本的渠道。开通科创委即审绿色通道,将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科技创新企业中期审核后挂牌周期缩短至6个月,加快青年科技人才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科技创新基金专项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政府主导投资、市场跟随投资等方式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例如,成都推出总价值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数百家机构联合发起投资合伙未来产业,引导中高层人才创新创业。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我们营造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引导年轻人大胆拥抱创新,树立勇于探索未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价值观。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我们在项目审批、政府服务、专利申请等方面积极考虑创新友好的政策设计和结果转化。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产性服务业生态系统,聚焦制度、服务、资本等方面,全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实施和创新创业,推动创新人才早日转化为新生产力。 (作者:韩文海,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富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