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快递已到家门口,如有疑问请致电我们。”这些看似普通的短信,可能蕴藏着骗局。 “双11”时代各大电商平台加大促销力度,骗子也在寻找机会设下陷阱。退款、投诉、快递异常、优惠券退回……诈骗手段有很多令人惊讶的方式。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新型网购骗局的出现。诈骗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的消费记录、购买偏好、支付能力甚至心理特征,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以精准瞄准和适配的诈骗“武器”。例如,一些骗子冒充客户服务代表经销商欺骗消费者点击虚假链接并输入银行卡信息,告诉他们“订单异常,必须取消”或“退款将受到影响”。一些假冒商家的客服代表以“商家帮消费者支付订单赚取佣金”为由,引诱消费者加入所谓的“商家团”。这些骗局往往与现实世界的消费密切相关,消费者一不小心就可能上当受骗。打击网购欺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防欺诈机制,防止欺诈者有机可乘,谨防欺诈。电商平台要主动保障平台安全和数据管控,严防消费者信息泄露。同时,我们将利用技术措施识别和屏蔽可疑链接,加强商户评级评估,建立快速反应反欺诈机制。快递物流企业要完善消费者信息保护机制,坚决防止消费者数据在物流环节泄露。监管部门必须继续加大打击欺诈力度,形成强大震慑力。消费者也不得而知。人们应提高警惕,不轻信电话,不点击不明链接,谨慎提供个人信息,遇到可疑情况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薇薇)
(编辑:胡锋)